Modinomics:印度宗教緊張局勢背景下的公司化

作者:Shriraksha Mohan

印度是一個多元化社會,有著不同語言、習俗、傳統和宗教的人民共存的悠久歷史。 「多元化中的團結」是大多數印度人信奉的歷史悠久的價值觀。印度教徒約佔印度人口的 80%,穆斯林約佔 14%,基督徒、錫克教徒、佛教徒和耆那教徒約佔 6%。皮尤研究中心 (Pew Research) 的一項調查顯示,印度 1947 年獨立後,這種組成大致保持不變,宗教轉變或皈依似乎很少見。即使在其歷史上短暫的穆斯林統治時期,印度一直是一個印度教佔多數的國家。話雖如此,印度最近也因宗教暴力發生率上升、對少數群體的不寬容日益加劇以及新聞自由的減少而上新聞。

在一個 80% 印度教徒的國家,大多數社區沒有理由因為一小部分少數族裔的存在而感到不安全。世世代代以印度為家園的少數民族應該很好地融入印度社會的結構,以便能夠和平共處。今天的印度發生了什麼變化?莫迪和他所代表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政黨印度人民黨都是「印度教特質」的熱心支持者,這是一種主張建立一個以印度教至上為基礎的國家的政治意識形態。莫迪、印度人民黨以及RSS等他們的支持者是否正在利用印度教民族主義的言論煽動各宗教團體之間的分裂情緒,以分散人們和媒體對真正重要事情的注意力?

2020 年春天,Covid-19 大流行病爆發時,印度政府在短時間內突然宣布實施為期 21 天的封鎖,並下令關閉所有商店、餐廳、辦公室、學校、學院和其他企業。這當然擾亂了日常生活,但印度城市的內部移民為此付出了最沉重的代價。印度城市地區數以百萬計的日薪移工失去了工作,決定從他們移居的地方返回村莊和小鎮。隨著封鎖的展開,交通設施陷入癱瘓。移工必須步行繼續他們的旅程,沒有食物、水或其他維持生計的方法。

一個正在與病毒搏鬥的世界也必須應對人類苦難的形象,因為我們看到貧窮的勞動者走回家鄉,面臨著因精疲力盡或因新冠病毒或兩者兼而有之而死亡的可能性。這事件讓人們看到了印度的經濟狀況。印度農村經濟薄弱。結果,很大一部分農村人口被迫遷移到德里、班加羅爾、孟買等城市,這些城市為那些因農村經濟疲軟而流離失所的人提供了低薪、不穩定的工作。這些大城市的大部分就業機會是由私人企業創造的。

同年晚些時候,印度農民走上街頭抗議印度議會在很少辯論和討論的情況下通過的農業法。農民認為這些法律是「反農民」和「支持公司」的。他們要求廢除這些法律。根據2022年全球飢餓指數,印度在121個國家中排名第107位,儘管有報告顯示印度在糧食、水果和蔬菜生產方面自給自足。關於印度農業法和農民罷工的兩部分調查報告提供了莫迪傾向於以提高生產力為藉口將農業公司化的證據(請參閱下面的連結)。

據報道,一位 NRI(非居民印度人)商人提出了成立公司來管理農場及其農產品的想法。在將農業法提交議會批准之前,諮詢了 Adani GroupPatanjaliBig BasketMahindra Group ITC 等大公司。那些最接近土地的農民可能會被完全剝奪決策權。幸運的是,農民堅持抗議,直到法律被議會廢除。

莫迪及其財政部長推動公共部門私有化,加劇了經濟權力集中在少數公司手中的情況,進一步剝奪了普通民眾對其經濟生活的決策權。印度政府在過去十年中推出的一些措施,如「印度創業」、「印度製造」等,都是空洞的嘗試,目的是刺激私部門投資和外國直接投資以創造就業機會,而公共部門卻遭受損失。在進用論(Prout)的經濟體系中,公共部門或關鍵產業在振興經濟和服務社會需求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交通、通訊、能源和採礦等工業構成公共部門。它們應該由地方政府管理和監督,因為它們對更大的經濟有廣泛的影響。他們不應該受到利潤動機的驅動。

生產資料私有化是經典的新自由主義經濟秘方,它能夠創造一小部分擁有利潤和盈餘的人口,以及一大部分人口,如果不將勞動力出售給大型私營公司,有時要面對在惡劣的工作條件下就無法生存的狀況。與莫迪有聯繫的億萬富翁高塔姆·阿達尼和穆克什·安巴尼就是這樣兩個私人實體,他們從積極推動私有化中獲益匪淺。莫迪的裙帶資本主義使得阿達尼和安巴尼的商業企業幾乎在其涉足的每個經濟領域都處於壟斷地位。此外,最近有關阿達尼家族在股票市場的不當行為的消息引發了人們對印度公司治理性質的嚴重質疑。

印度經濟低迷。快速成長的年輕人口需要穩定的工作,失業是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即使有工作的人也只能賺到足夠的薪水來維持生計。較富裕但過於擁擠的城市地區的生活品質和基礎設施正在崩潰。所有在經濟各部門行使過多控制權的大公司和商業集團最有可能對自己的利潤感興趣,而創造就業機會只是次要問題。因此,印度政府依靠私有化和企業的慷慨來解決其所有經濟問題是不明智的。

經濟的不確定性會造成社會的動盪,而社會需要一個出路。印度政府、執政黨印度人民黨及其意識形態「大師」RSS,巧妙地透過煽動對宗教少數群體的仇恨和懷疑,將這場動盪轉移到宗教少數群體身上。天真的年輕人受到極右派印度教民族主義情緒的影響,他們甚至可能無法完全理解這種情緒。過去十年來,印度日益增長的宗教不寬容和對穆斯林和基督徒的攻擊是一種更大疾病的症狀,這種疾病是由對生活條件的不滿、經濟不安全以及對許多人不穩定的未來的擔憂引起的。

1600年代,當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商業資本家登陸印度海岸時,他們來到了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經濟體之一進行貿易。這些商人相信並說服了英國君主,促進民族國家利益的方法是推行增加商人利潤的政策。歷史見證了隨後幾個世紀英國人對印度的壓迫、殖民和資源枯竭。現代印度的資本家正在效法殖民歷史書,讓領導人相信國家的福祉在於企業的福祉,從而在自己的國家內建立了一種征服制度。

許多印度人對印度3.7兆美元的GDP超過印度前殖民者英國的GDP感到自豪。印度人口達14億,已超過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每個印度人將從 3.7 兆美元的 CGD 中分得多少?根據多份報告顯示,印度僅將其 GDP 2-3% 用於教育和醫療保健。印度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其人類發展指數在 191 個國家中排名第 132 位。印度在關鍵人類發展參數的成長令人悲哀,導致其充滿活力的年輕人對其自身經濟沒有生產力。顯然,GDP 不足以衡量一個經濟體有效滿足所有人需求的潛力。當資源分配公平且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成長機會時,就會實現成長。

莫迪已經擔任印度總理約十年。現在不是所有印度公民和在海外安居樂業的印度僑民思考莫迪的政治及其政策對普通民眾生活的影響的時候了嗎?現在難道不應該思考狹隘的宗教和民族主義情感是否足以建立國家,或者建立一個非凡的國家是否取決於最大限度地開發所有公民的潛力?對自己的文化和歷史感到自豪是自然的,但它不應該成為理性思考和與他人和平共處的障礙。以事實、邏輯、理性為支撐的情感,成為擴大一個社會的社會意識、政治意識、經濟意識的強大力量,促進人類更大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