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步利用論觀點的消費與利潤
作者:Shriraksha Mohan
進步利用論或Prout是一種替代的整體社會經濟體系,旨在取代失敗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式。進步利用論強調合理利用和公平分配地球資源,為建立一個所有人與地球和諧繁榮的世界提供了一個模型。
進步利用論主張建立以去中心化經濟的五項原則為基礎的經濟組織。
1、本地資源的控制:
當地人控制一個地區的當地資源。
2、生產目的:
生產是基於消費,而不是利潤。
3、合作企業的組織:
當地合作社生產和分配必需品。
4、當地勞動力:
當地群眾在合作社和經濟企業中充分就業。
5、當地商品:
透過移除非本地生產的商品來規範當地市場。
去中心化經濟的第二個原則表明,生產是基於消費,而不是為了利潤。這引發了很多問題。生產只為了消費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應該有獲利動機呢?這是否意味著經濟企業根本沒有利潤?這是如何實施的?以及我們對經濟的看法發生了什麼變化?
Prout 系統中的消費是什麼?
回答這個問題可以清楚地了解進用論消費和生產的本質。如資本主義的觀點基於消費主義的經濟體將商品消費視為利潤的主要驅動力。因此,無論人們是否需要,都鼓勵對商品和服務的無限消費。資本主義鼓勵消費者承擔高額債務。另一方面,共產主義是一種指令經濟,其中消費的性質由政府或中央當局決定,而不考慮人類需求和選擇的多樣性。進用論是一種由下而上的經濟,從基層開始,逐步往上。
在進用論中,消費有幾個階段。第一階段的消費是需求型消費,確保基本的生活需求。第二階段的消費為有功之人提供了額外的舒適設施。在滿足每個人的基本需求後,這些便利設施激勵個人利用自己的技能為社會做出貢獻。
必須不斷努力彌合基本需求和額外便利設施之間的差距,並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準。這導致進用論經濟中的消費逐步增加。結合去中心化經濟的首要原則來看,顯然這種消費的增加不應超過社會經濟區域生產商品和服務的資源能力。
社會經濟區域的當地人負責管理當地的資源,應該對該地區的局限性有足夠的了解,並明智地利用他們的資源,以防止資源枯竭或生態退化。當地人將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資源的可用性來規劃當地的經濟。
消費還可以採取社區共享的公共設施以及為病人和殘疾人提供的特殊設施的形式。任何過剩的生產都在人們之間合理分配,以豐富人們的生活體驗。公共設施包括畫廊、博物館、圖書館、體育設施、游泳池、音樂廳和公園。在進用論系統中,這些便利設施被視為商品和服務消費的一種形式,可以大大提高生活水準。
進用論的消費模式不鼓勵盲目的消費主義,但進用論推崇基於人類需求多樣性的消費。消費始終遵循逐步上升的趨勢。
這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不應該有利潤動機?」
當利潤成為經濟體生產的動力時,經濟企業就無法對其生產水準、經濟活動對生態的影響、勞動力的工作條件以及其他影響生活和生計的因素做出良好的判斷。我們遇到過許多利潤和災難之間有強烈相關性的例子。
一輛載有有毒化學物質的火車在俄亥俄州東巴勒斯坦出軌,造成出軌地區土壤、空氣和水污染。這一事件對環境和人類造成的損害可能會持續多年。營運脫軌列車的鐵路公司最初不願承擔災難責任,後來也提供了最低限度的援助。鐵路公司為了削減營運成本和追求利潤最大化而忽略關鍵安全標準,已被認為是許多此類災難的根本原因。
同樣,想想社會過度依賴化石燃料造成的生態破壞,這種依賴是為了讓一些國家和企業致富而精心策劃的,但代價是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惡化。
利潤動機導致生產壟斷、財富集中和生產過剩,從而超過一個地區資源再生的能力。在資本主義這種以利潤為導向的體系中,日常問題的解決方案透過貼上價格標籤而被商品化。例如,醫療保健是生命的基本需求,也是一項人權。但對於許多美國人來說,即使是基本的醫療保健也無法負擔。當像醫療保健這樣的重要產業以營利為目的時,就會導致人們被剝奪其基本生存權。這應該是我們經濟活動的結果嗎?
健康的經濟應該服務於人民和地球。但在以利潤為導向的經濟中,人和地球為經濟服務,是為了少數人的最大化物質利益。另一方面,進用論則禁止基於利潤動機生產和分配必需品。
這是否意味著經濟企業根本沒有利潤?
任何經濟企業如果沒有利潤再投資於生產經營,如何繼續經營?進用論強調合理的利潤。建議合作社的利潤上限約為生產成本的15%。該利潤也是基於合理的生產成本,考慮到原物料成本、勞動力成本、運輸、儲存與折舊成本。
社會經濟單位的大部分生產由僱用當地人的合作社承擔(分散經濟的原則#3和#4),非本地商品由市場上清除(分散經濟的原則#5)。如同前面所討論的,進用論模型中,當地消費的逐步成長會激勵當地合作社生產更多產品,並在不受外部市場壟斷競爭的安全空間中發展。
隨著消費和生產的增加,企業的利潤自然會增加。利潤再被投資於當地,作為當地人民的工資和更多的生產。因此,在以成長為導向的進用論經濟模型中,即使利潤不是生產的首要目標,利潤始終是保證的。隨之而來的是購買能力的增強與經濟安全。
消費成長、生產成長、利潤和薪資成長。
進用論也認知到關鍵產業需要由公共部門運作。這些產業包括交通、電信、採礦、化肥生產等,需要更大的經營規模,影響當地以外許多人的生活。這些企業必須在「不盈利、不虧損」的基礎上運營,並由直屬地方政府管理。
私營部門應限於被視為奢侈品或非必需品的商品和服務。這確保了以營利為目的的私人企業無法對老百姓的生活產生不利影響。進用論的去中心化經濟體系阻止了僅僅為了利潤而存在的壟斷企業。因此,私部門也將被迫採取定價策略,以獲得相對於其他競爭企業的比較優勢,而不僅僅是關注利潤。
這是如何實施的?它改變了我們對經濟的看法?
「生產是為了消費,不是為了利潤」。這是一個需要轉變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的想法。一旦我們了解了進用論消費和生產的本質,我們思考建構經濟的方式也必須經歷典範轉移,這兩者都是根據人類需求和不斷變化的生活條件逐步發展的。心理領域價值觀的轉變,轉化為實踐領域策略的轉變。
我們的個人價值觀決定了我們如何建構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價值觀也決定了我們如何建構更大的經濟和社會。進用論根源於新人文主義,這是一種以對宇宙萬物的愛、關懷和同情為特徵的世界觀。基於這種世界觀的社會經濟策略往往是關愛的、包容的、公平的和非剝削的。當我們的消費和生產策略是基於新人文主義價值觀時,這些策略往往會支持體貼消費導向生產的概念,而這種生產不單單只是受到利潤驅動。
價值觀的轉變始於新人文主義教育。擁抱新人文主義使我們能夠採取仁慈的行動,認知到所有生命形式相互關聯的本質,接受每個人都有過上美好生活的權利,並了解到個人的福祉取決於集體的福祉。全心全意地接受新人文主義而發生的價值觀轉變,導致了組織我們社會與經濟的策略的轉變。進用論原則指導著策略的轉變。
策略的轉變包括教育和研究,以研究社會的消費和生產模式。基於此類研究成果的監管結構和政策,成為使我們的經濟擺脫以利潤為導向的生產的策略。轉向新人文主義的轉變有助於立法者制定法律,透過強而有力的立法來保護當地合作社、人權和環境。所有這些措施在去中心化經濟中齊頭並進,重點是社會經濟賦權而不是利潤。
新人文主義作為進用論策略的基石,激發了包容性的經濟學。這種經濟成長模式認為集體和個人福祉是相互依存的,也尊重自然世界的權利。進用論指導的進步社會經濟策略遵循新人文主義指導的價值觀轉變。